>>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情平台 > 方 志 成 华
看成都(112)丨黄铜打欠条?老成都就这么干过

日期:2020-09-08



民国五年至民国十五年前后,成都乃至四川曾流行过非官方铸造发行但被允许在市场流通的钱币,它即是民间商贸自制的辅助货币,人们以“钱牌”或“钱牌子”称之。

成都兵变(1911年12月)发生后,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成立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为缓解财政困窘局面,四川军政府决定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四川成都造币厂受命铸币。

民国元年(1912年)间,造币厂仅铸当十文、当二十文和当五十文面值铜元,民国二年又增铸当一百文铜币。对于一文的小钱,依然使用前清的方孔制钱。




椒子街车钱钱牌


清真荣禄轩钱牌


悦来公益茶社钱牌



民国二年以后,为节省铸币成本,造币厂基本不再铸造当十文、当二十文面值铜元,但当时市面上“(民国元年到民国十四年)一文制钱可以买葱,四文制钱可以吃碗素面”,“(清末民初)香片每碗三十二文,白毫六文,春茶六文,芽茶四文……”对小面值钱币又有一定的需求。小额货币的铸量不足导致了市场交易中的找补困难,为此,交易频繁的工商企业只得另开思路,钱牌就是在这一社会生活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成华文史》(第三辑)记载,“民国时期,川西地区的成都、崇庆、犍为等地的个体店铺、茶馆或当地商会统筹,在局部地方流通、使用,范围小,有些是茶馆自制的代价币,以便对顾客方便找零。”说明钱牌是由企、事业机构自己制造、发行、兑换,且兑换和找补效用只在有限范围内体现。






各式钱牌


钱牌由设计者自定,形状不一,以椭圆形居多,材料多用黄铜,捶成薄片钱坯,上面标有单位名称、地址,但金额一项不似官方流通货币直接标注货币具体数值,而是标注“欠”或“欠钱”多少,面额大体有5文、10文、20文、30文、50文五种。




20世纪60年代东御街东口

比起政府金融机构或造币厂铸造、发行的制式统一的货币,现遗留下来的钱牌其边沿粗糙、厚薄不均,专家据钱牌外形状态分析其应是将黄铜薄片放在上下模具之间重锤打击后,用挫刀修去毛边而成。又因民国时期东御街是成都有名的铜器作坊一条街,清朝《唱成都》有“东御街上打铜吼,西御街卖旧木头”之民谣吟唱,推断本地流行钱牌为东御街铜匠铺手工加工制作的可能性极大。





钟汤元钱牌


不过,因钱牌上并未标注铸造年代等时间节点信息,史籍中也鲜见记载,难于稽考其始末。虽仅知钱牌在这十年间曾鼎盛一时,但钱牌相关史实均是可考的,如洪顺居钟汤元钱牌,从钱牌铭文可知此钱牌为锦江桥边(今大业路一带)的钟汤元发行。清末时期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以汤元为记,记有鸡油汤元、炸汤元、小汤元羹等品种,其中就载录了当时的著名食店“钟汤元”,是为比在成都饮食界中素有“南赖北郭”之称的赖汤元、郭汤元还要早一些的可考牌号。

民国十五年(1926年)往后,因军阀任意发行高面值劣质铜元牟利引发通货膨胀,钱牌渐渐被淘汰,到民国十七年,走马街宣华楼茶楼一碗茶都要四百文以上,小面值钱牌自然就日渐式微随之消失了。

联 系

我 们

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邮 编:610051

电 话:028-83266721、028-8770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