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情平台 > 方 志 成 华
看成都(113)丨抗战胜利的消息,就是最先通过它传到成都的!

日期:2020-09-15


自蜀族先民开辟北入关中通中原道路,成都就有通信活动。悠悠历史中,秦设驰道通邮,汉时改邮为“驿”,宋有“急递铺”,元生“站赤”且彼时出现了陆路、水站,至晚清又分别出现供政府传递官方文书的“文报局”和民间通信组织“民信局”……究其目的,均是为传递信息。
1867至1870年间,晚清思想家、政论家王韬游历欧洲时,曾目睹电线除输送电能供电灯照明外的另用:“车道之旁贯接铁线千万里,不断以电气秘机传递言语。有所欲言,则电气运线如雷电之迅,顷刻千里,有如觌面晤对,呼应问答。”回国后便提出“裕商力、修兵备、固边防、造战舰、筑车路、设电音”六项急务,“然亟宜筹办者则莫如电线”。电报是彼时最迅速的通信方式。
19世纪70年代,在外力刺激和内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电报业顺势而生。
1871年6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水线在上海通报,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条电报线,但系外国在华所设,并不归我国所有。之后,列强妄图敷设陆线,清政府以“外国只能设海线,陆线则寸步不让”态度坚决抗之。

晚清电报局

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中式红框电报局封

1877年6月15日,李鸿章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搭设了一条电报线路,乃国内有记录可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约16里长。1881年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帮助下又敷设成我国第一条电报主干线津沪电报,全长3 075里。此后,又修建沪粤线、宁汉线等干线。后逐步推广。
清光绪十二年秋(1886年),成都设立了电报局。次年敷设,为有线电报,电报线由上海经武汉、宜昌、重庆到成都、乐山、绵阳、内江等地。后又“在督院街等地专门设立报房和报生,昼夜抄报,其中包括官府的机密要件。”到宣统二年(1910年)报房划归给邮政局。
发电报价格不便宜,据先后在金牛、武侯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刘孝昌一份采访言谈:“老成都的电报按字数算,一个字少说也要一角。如果收报人距离收电报的电报局5里以上,还要加收报差的跑路费。” 整个老成都只有6处电报业务网点,分布在永兴巷、牛市口、文庙街等地,为发份电报跑大半个成都城是常有的事。

电报员


位于暑袜街的邮政总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电报局和邮政局合并了,报差和邮差统称为邮递员。(那时的情景,现在在很多民国剧里都能看到,邮递员骑一辆二八杠高自行车穿梭于城巷乡陌收发信件。因自行车是邮递员必会技能,这也催生了老成都的自行车“驾校”发展。当年青龙场、府青路、南台寺、东较场、西较场的空坝地,常有学自行车的人。车技熟练后,就可到位于暑袜街的邮政总局参加考试。
在抗日战争时期,电报不仅传递了重要情报,更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防空电报、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军政电报、公务电报、汇款电报……各类电报繁多,据2006年7月7日的《成都晚报》所载《成都老人珍藏日本投降电报》介绍,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也是通过电报传到成都的。一位名曾子光的人曾在成都下沙河堡林场的电信局当收发报员,因通晓英文,在班长陈子侯亲自接受西安线路(由于在战争条件下,当时成都与外界的通信电路只有通西安的线路24小时开通,而其他地方的通信电路每天只能定时段开机)发来的一通高级别的业务公电时,将抄写的电报念了出来:“(1945年8月15日)今天早晨,发布新闻说: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大获全胜……”无线报房的欢呼声唤醒了整个林场。

1975年成都发往西藏的电报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通信领域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书信、电报、寻呼机、大哥大、小灵通、智能手机……电报逐渐被更便捷、亲民的通讯方式替代。2002年7月31日晚,盐市口辖区人民东路电信营业厅发至台湾地区台中县清水镇(今台中市清水区)301巷45号的一封电报成为成都市区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据2002年8月2日《天府早报》所载《成都最后一封电报飞台湾浓浓思念飞向大陆彼岸》)。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话的普及,电报于2017年前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联 系

我 们

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邮 编:610051

电 话:028-83266721、028-8770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