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情平台 > 方 志 成 华
纵横丨走出神话的北郊池渊

日期:2020-10-13

成都北郊曾有一方池渊,成于两千多年前,四川版的《女娲补天》和《关公担山》传说都与此处有关。两则故事情节相似,主人翁都是因背负或肩挑砂石脚滑,一个趔趄跌在地上,砂石散落化作山,跌坐的地方凹陷下去便成凼,凼后来形成了万岁池。

万岁池并不单纯是蒙上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而已,汗青史册中也有它的影踪,曾被用以护城、养鱼、灌溉、植莲等。

追溯其源,《华阳国志·蜀志》有这样的记述:“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太平寰宇记》也载:“万岁池在成都府北……筑城取土于此……”这里的“筑城”,指的是成都城。秦国灭巴蜀两国后,蜀王旧部仍然伺机夺回政权,为了镇压这些人,秦国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筑城。

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秦相张仪和蜀守张若共同营造了一座“周十二里,高七丈”的成都城,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修城墙用的不是砖石(自明代始用砖石筑城),主要是通过夯土的方式构筑,所以就从北郊一带空地上挖取了大量泥土,之后,挖土留下的洼地被水流填满形成湖泊,既可养鱼,又可作为一道屏障。这片水域就是成都府北的万岁池。

正因万岁池位于成都北郊,到唐宋时期此地又得“北池”、“北湖”二名。这两个称谓常见于诗词中,如唐朝诗人司空曙作诗《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诗叹万岁池:“郊原怀灞浐,陂溠写江潢。”又如南宋词人京镗写词《念奴娇·上巳日游北湖》,但见“锦城城北,有平湖,仿佛西湖西畔……麦垅黄轻,桤林绿重……”从诗词中不难感受,二人皆为万岁池水域辽阔、景色绝佳之貌吸引。

除了游湖赏景,这一时期的万岁池也作水库使用。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在万岁池筑堤坝,蓄水用于灌溉农田。到了宋朝,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史出《宋史•王刚传》),后龙图阁待制兼成都知府王刚中在任上时还曾组织过疏通年久淤积的万岁池工作,并在万岁池周围种上榆树、柳树以固水土。京镗词中所提的“桤林”当也是作生态林木所植。由于万岁池“广袤十里”,是时也有“万顷池”之称。

重修成都县志卷首绘图-白莲池位置


清朝早期,万岁池尚有八百亩之巨,昭觉寺的方丈丈雪通醉在池中遍种佛教圣物白莲,这一风尚一直延续到后世,万岁池之名此后便被“白莲池”取代。

丈雪通醉为什么能有权利决定万岁池作何用?这里摘录《白莲池》(《成都·成华历史人文丛书街道卷》其一)一书文段作简单注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川巡抚、提督等一干官员联合发文,发布昭觉寺的田产范围为:“前抵驷马桥,后达白莲池,作抵升仙铺,右达大团山……”在当时,万岁池,也即公告所提白莲池,是昭觉寺的田产,所以身为方丈的丈雪禅师自然能决定究竟用池来养鱼、植莲抑或其它。

另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时人是从古史籍微茫的记载中几经比对认定的万岁池和白莲池系同一地,但是否为秦时筑城时形成的那一方已难以稽考。

从先秦到唐宋,旧的湖泊淤塞,填平,新的湖泊开辟,更名且各个朝代万岁的面积也有变化,换言之,万岁池是一直处在北郊地带,但若唐时只保留了它的名号,将新筑北湖命名万岁池延续至后代也是极有可能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也认为先秦张仪取土后形成的池大都湮塞,提说“后人乃强指凤凰山附近之唐万顷池为《水经注》之万顷池或《华阳国志》之万岁池”。

至两千多年后的今日,古人所筑白莲池如今只剩下地名和歌谣流传,谣曰:“城隍庙、小南海,驷马桥见欢喜庵。将军碑后白莲池,抬头看见凤凰山。”

联 系

我 们

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邮 编:610051

电 话:028-83266721、028-8770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