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情平台 > 方 志 成 华
【“三线建设” 口述史】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日期:2021-05-27

一个军工老厂就是一个小社会,住房、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浴室、理发店等,日常的生活要求基本都能在本厂解决,生活非常便利。
当时的物质生活方面虽不及现在富足,但比起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厂里职工对单位福利都还是很满足的,工人们的工资待遇甚至比政府机关干部都高。当时有句顺口溜:“当官不发财,定量垮下来。”当上干部不仅不会给你提工资,还会把你的粮食定量调下来,所以,那时,没有多少人想当官,很多年轻人连政府机关都不愿意进,却争着进东郊的信箱厂。当时国家虽然物资供应比较困难,但在厂职工却能享受到许多隐性福利。就拿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来说,当时一个人每月的粮食、每年的布料、甚至日常用品肥皂等,都是需凭各类商品票证购买的,但工厂时不时也会为职工搞点猪羊肉、水果之类免费分放给职工,至于多少,那就看各厂自己的能耐了。
1970年前后,带鱼和黄花鱼很多,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一斤带鱼才卖2毛钱左右,算是很便宜了。那时,不止是我们东郊,整个成都市黄花鱼、带鱼市场几乎都是一种满负荷的状态,为了促销黄花鱼还兴起买黄花鱼奖售菜油的市场促销手段。就算是现在跟东郊老职工聊起当时生活,很多人都要说到这两种鱼的。
除此之外,职工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很丰富,球场、俱乐部、图书室应有尽有,厂里还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足球队、文艺宣传队、美术组、文学组等。

20世纪80年代交谊舞   网图

20世纪80年代迪斯科  网图

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东郊当时只一个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但其实每个厂都是有灯光球场的,尤其是国防厂,每个厂都有至少两个灯光球场,每天下了班,职工就会来到球场,向管理人员借一个篮球打打玩。我们厂八街坊宿舍区也有两个灯光球场,每天晚上都有职工练球、赛球,非常热闹。20世纪80年代社会兴起了交谊舞热,灯光球场有时候也不打球了,下班吃完饭职工们就自发性地在球场跳起了交谊舞,后来又改跳更时髦的disco,跳的人多,围观的人也多。当时工会也经常组织舞会,厂宣传队自己有乐队,音乐一响,都不需要怎么组织,爱好热闹的职工自己就跟着跳起来了。

露天电影  网图

爱好安静的,每晚可以到职工图书室看书报杂志,有兴趣特长的可以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活动练舞练歌排练节目,文学爱好者就聚在图书室讨论作品、交流读书心得,爱好画画的可以加入美术组练练素描写生,喜欢看电影的就看电影,每周星期六、星期日都有露天电影,新片子就在俱乐部售票放映,五分钱一张票。东郊几个国防厂都有自己的俱乐部,俱乐部虽然简陋,但却能容纳千人。1965年我刚进厂时,我们厂的俱乐部还是大草房,1970年才改成瓦房。当时党的文艺政策是为工农兵服务,各专业院团每年都有下厂演出任务,中央院团、四川省院团都到东郊来慰问过,成都市文艺院团更是经常来东郊慰问演出。记得,我们厂俱乐部就来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川剧大师陈书舫、周企何、刘金龙等名家,每年的五一、国庆、元旦、春节,厂工会还会组织本厂职工文艺汇演,或者宣传队的文艺晚会,当时物质生活虽然穷点,但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
进入八十年代工厂转入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轨道,各类娱乐活动逐渐减少,到八十年代末,东郊各厂的俱乐部也陆续拆了,盖起了商品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郊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开始走向衰落,有些厂破产了,大部分厂重组了,现在东郊只剩下784厂(现中电成都锦江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一家还孑然独立在厂北路原处,其实他的生产车间也已迁出了。其余工厂或迁至龙潭工业园等地,或完全地搬出成华。随着成都市东迁、北改工程的推动,国防厂从东郊消失,东郊从成都市的工业重地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军工厂里的“小社会”就只留在老东郊的记忆里了。

联 系

我 们

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邮 编:610051

电 话:028-83266721、028-8770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