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龙潭寺
P. 15
LONG 007
TAN
SI
年,又扩大到几十间铺面。街上最古老的铺子是杨记“陪寿堂”药
铺,从开业到公私合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①
我们再来看看火神庙的兴建时间。据记载:“火神庙,治东北
②
城外二十里隆兴场,乾隆五年(1740)建。”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
以得出结论,最迟在乾隆初年,龙潭寺场镇已经兴起了。
卢仁彦看到眼前的这个不大的场镇,土筑草盖,牛马同居,并
且有树枝和蓑草结成的房子。唯一的亮点,就是从硕大的绿荫处显
露出的斗拱飞檐,那是古龙潭寺。场镇都是围绕寺庙而修建的。
休息三天后,卢仁彦叫次子卢奕桂出去给乡邻打工,三子卢奕
集给族党放牛,他自己租了几亩地耕种。不到两年,长子卢奕槐拖
儿带女也来到龙潭寺。于是,一大家人弟兄一室,读书的读书,耕
种的耕种,都各自有一份事业。
更早来到龙潭寺的客家人,还有广东惠州府连平县田源镇枫树
塘的熊连海、熊连桂兄弟。据《熊氏族谱》记载,熊氏兄弟约在康
雍年间,来到成都府华阳县,并把父亲熊喜昌的骨骸迁葬在古龙潭
寺马鞍山的老屋后。时间一长,墓地上长满了茅草,被人们称之为
芭茅坟。
龙潭清水沟范氏的入蜀经历,颇具代表性。范氏家族原籍粤
东北长乐县,父范端雅(一名范钦若)生性豁达,不善理家,导致
家贫如洗。时值大旱,借贷无门。端雅公激励子弟入蜀求生,说:
“大丈夫志在四方,奚必株守桑梓?吾闻西蜀天府之国也,沃野千
① 袁忠吉、段相银:《“龙潭”与“太子墩”的传说》,载于《成华文史资料》第 1 辑,
1994。
② [清]吴巩、董淳修:《华阳县志》,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